淮南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皖城潜山市城市建设与文化历史的融合西部 [复制链接]

1#

一、史料中的潜山

要想了解潜山的历史,可先粗略看几个数据:

1.拥有“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自然与文化遗产、国家森林公园”等称号的天柱山山体形成过程,可以追溯到距今26亿年前的太古代时期。它以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剥露最深、出露最好、超高压矿物和岩石组合最为丰富的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经典地段而享誉世界。

2.潜山境内出土的约万年前的“潜山安徽龟”化石,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龟鳖类地史纪录之一;距今万年前“东方晓鼠”化石的发现,推翻了西方学者“啮齿类起源于北美”的论断。原国际古生物协会副主席、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周明镇先生称潜山是“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宝地,亚州哺乳类的发源地!”

3.《仙傳拾遺》记载:“……虞帝登仙于蒼梧,赫胥曜迹于潛山……葬朝阳”年前,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之一赫胥氏曾在潜山一带生活,并葬于天柱山(天柱峰又名朝阳峰。潜山境内曾有二座朝阳庵:一在旧玉照乡,一在旧清照乡)。

4.距今–年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薛家岗文化遗址”,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远古文化的典型代表。出土的玉琮为我国最早的玉琮;出土的13孔石刀,是我国迄今新石器时代考古中首次发现的具有明显个性的文物,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孔数最多的石刀。

玉琮

十三孔石刀

薛家岗潜山先民活动的时期,正是与黄帝、炎帝平行的年代。

黄帝、炎帝,以及后来的舜帝与大禹。他们和潜山有交集吗?

《洞天记》云:“黄帝封五岳,南岳衡山最远,以潜岳副之。舜南巡狩,至南岳,即霍山也。汉武考谶纬,皆以霍山为南岳,故祭其神于此。”这里的衡、霍、潜三山与南岳均指现在的潜山天柱山。

黄帝、炎帝造像

《淮南子·时则训》: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此赤帝,即炎帝,南方之火德。南岳天柱山为赤帝、祝融管治之所。薛家岗出土石刀上的红色如火的纹饰,是否就是炎帝头顶的“羊角”造型或者潜山先民崇尚火的图腾呢?

薛家岗石器上的红色纹饰

又《尚书》曰:“(舜)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

汉代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记:“禹乃东巡,登衡岳,血白马以祭,不幸所求。”禹沿用了这种祭岳制度,并专程来天柱山下的潜水上游“白马潭”杀白马祭告天地,得“金简玉书”,立“治水丰碑”。

至于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汉武帝)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之盛况宣传较多,此处不赘述。

画面展开26亿年前,混沌世界,扬子、华北两大板块俯冲、碰撞,地处北纬30°的天柱山缓缓隆起,沧海变为桑田;万年前的古新世末期,潜山盆地新生代地层形成褶皱构造,亲眼目睹了恐龙灭绝的龟类,以化石的蝶化方式讲述着这片土地的变迁;年前,上古帝王赫胥徜徉在天柱山麓,醉心于山水之间,终老在朝阳峰下;年前,黄帝分九州奠五岳,后来的赤帝、祝融、尧舜、大禹等首领少不了巡祭南岳;年前,雄才伟略的汉武帝登礼天柱,恭身南岳,傲视天下;年前,唐宋大家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王安石、黄庭坚等齐聚潜山把酒临风,吟诗唱和,“山谷流泉”留存多方文人墨客的摩崖石刻。

对于天柱山“古南岳”之谓,我想准确的表述应该为“黄帝封岳,舜禹祭岳,汉武拜岳”。至于潜山的“老子讲经台与道教之山”“国内最早五岳祠”“孔雀东南飞传说”“左慈炼丹记载”“禅宗祖庭三祖寺”以及“程长庚、张恨水、夏菊花、韩再芬之故乡”等等等等,人文资源数不胜数。这些暂且不表,若搭上话把,恐三天三夜难以言尽。

再说说天柱山下的皖城。

二、从史料中寻找皖城

年前的薛家岗,目前为止没发现祭台和城市遗迹。

多年前的潜山,是春秋时期皖伯大夫的伯爵封地,称皖国。

皖伯,偃姓,他的先祖便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被称为“司法鼻祖”的皋陶。而皋陶,就是那位逼得共工“怒触不周山”的颛顼的孙子。颛顼谓谁?黄帝之孙!

皖伯治下的皖国都城,即为最初的皖城。古皖城具体位置尚待考证。

相传公元前年楚灵王建筑皖城,周七里二十有一步,高二丈,四门。由此可推算,皖城历史距今已有年之久。

汉初设潜山为皖县,后汉庐江郡治皖城。

唐武德四年(年)始称舒州,州治皖城。

南宋庆元元年(年)以宁宗潜邸故升为“安庆府”,府治皖城。嘉定十年(年)安庆知府黄榦为防御金兵侵犯,修筑“安庆府城”九里半。《宋志》载:“安庆府端平三年(年)移治罗刹洲(今贵池太子矶),又移杨槎洲(今东至黄石矶),景定元年,改筑宜城”。

元代始,“潜山”作为县名出现,其间有筑城史。

明代崇祯十一年(年),兵备道史可法上书荐潜山知县柯友桂承故址建城,加石升墙,修筑工程持续两年多,未竣工。年被洪水冲垮。

清代顺治七年(年)知县郑誉玄收缩城脚,改筑土城。“惟东北仍旧城基,西南收缩,由高营坝至同安桥,与东北旧址接,建四门。”以后康熙、乾隆、咸丰等年间均有重修和扩建。

民国初年,城中有7街10巷,24座牌坊,40多处宗祠,宫祠林立市肆繁荣。

潜山,曾是宋宁宗的潜邸,也先后是十几位王室皇子的封地。其政治和军事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年,潜山撤县建市,城区内棚户区大规模拆迁,部分护城土墙展露于世。寻找潜山古城墙的活动也由此拉开帷幕。

年3月10日,安庆市历史名城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查健等一行七人抵达潜山,与潜山市博物馆、市文物局专业人员以及潜山文史热心人士共计20余人一道,就皖城城墙遗址的准确位置展开调研。

本土文史专家郑炎贵先生陪同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张敬国教授考察古皖城遗址

结合潜山县志和相关史料的记载,以及现场实地考察与走访,基本可以断定潜山古皖城的潜山城市兴建历程大约分四个阶段并可推定四道城墙位置。

民国九年《潜山县志》中的潜山城廓更加清晰。

城市兴建:

第一期:古皖国和楚皖邑,城市因封建和战争的需要而出现。

第二期:汉代至东晋的“皖县”,城市作为政治中心存在。

第三期:南北朝至两宋,城市作为政治经济中心存在。

第四期:宋景定元年,安庆府移至今安庆,至新成立前,潜山一直作为重要的军事隘口,为兵家必争之地。

四道城墙:

史载:黄榦筑城“三千四百三十步”

南宋绍定壬辰年(年)知府赵希衮筑城。志载:“崇祯八年乙亥,六月十九日,洪水冲崩县北门坝,露出旧城石闸问上有“绍定辛卯石匠吴通造”数字,砖上有“绍定壬辰知府赵希衮监造”数字。”

至明代,史可法临县祭城,掘出旧城脚。脚出断碑,有“水啮其下,城不能支。周显德五年”十余字。可见周显德五年(年)即南唐之前潜山亦有古城。

清代的潜山筑城史记载更加详细:

史载:“惟东北仍旧城基,西南收缩,由高营坝至同安桥,与东北旧址接,建四门。”与民国九年《潜山县志》记录吻合。

史载:康熙五年(年),知县周克友复修城之东北,见东北一带砖城高不满丈,捐俸鸠役,筑土城三百五十七丈(约M),与西南旧土城相接。地图概测M。

另有记载:康熙五十八年(年),知县段舒改筑西南门;乾隆二十八年(年),知县倪廷模修;道光二十一年(年),水圯,知县李善旭修。

至咸丰年间,城池再次收缩。

志载:“咸丰间,粤贼踞城,毁西南隅,收缩之。咸丰十年(年),知县沈定均修,增高四尺,添筑碉楼、炮台,深浚城濠(安徽通志)。是年修城,知县沈定均,总兵赵克彰,率湖北新前营,及合邑士绅,日督民夫万余人,增修高二丈许。越百八十余日竣工。周长九百二丈,垛口一千九百九十九,女墙一千九百十四。傍城浚池,并建碉楼十五座。”

四道城池的位置基本核实。

一张60年代的潜山城区航拍图,不但有力地证明了这种推测,并且似乎记录了一个更早的“龟形城”痕迹。

三、一张航拍图引出的“龟形城”

一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